您现在位置: 网站首页 / 中医文化 / 人文桐城

人文桐城

发布时间:2015-12-22 来源: 浏览:2855 次
【字体大小:

 

一、桐城文化历史悠久

桐城古为“七省通衢”, 世人称之“桐城派故里、黄梅戏之乡”, 有“中国文都”、“江淮第一城”之美誉。桐城历史悠久,人文勃兴,代有英才,文化底蕴深厚。唐宋两代的曹松、李公麟,一以诗名,一以画显。明清时期中进士者高达240余人,“五里三进士、隔河两状元”、“父子双宰相”等就是当时人文盛况的真实写照。明末大思想家、科学家方以智堪称“十七世纪罕无伦比的百科全书式”的大学者。方苞、戴名世、刘大櫆、姚鼐开创了 “桐城派”,享有“人不必桐城,文不可外乎桐城”的盛誉。近现代有美学宗师朱光潜、一代大哲方东美、计算机之父慈云桂等。历经千年,桐城以肥沃的土地滋养了文学的种子,也同样孕育了艺术的花朵,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以一曲《天仙配》让桐城成为家喻户晓的黄梅戏之乡。

二、桐城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

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,历代名医辈出,他们或官至太医,或行走乡野,闻名于世者有35人,传世医学名著有30余部,名医慷慨济世、推陈出新的故事不胜枚举。清代名医余霖创制名方“清瘟败毒饮”,著《疫疹一得》一书存世,清代四大瘟病学家之一的王孟英誉之为:“独识淫热之症,别开生面,洵补昔贤之末逮,堪称仲景之功臣”。嘉庆、道光年间的名医严颢对于偏方杂症,无不尽力搜术,验于临床,著有《杂症一贯》等书,他常说:“于心无求,每每得救一人而足矣!”民国时期著名中医张简斋,有“南张北施(施今墨)”之称,为民国时期“金陵四大名医”之首。除了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、理法方药,桐城先祖早就认识了中医养生的重要性。清朝嘉庆年间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,因长期伏案写作导致脱肛,故姚鼐常于写作之余,到自然松林中优雅清静之处,散步观景,尤以两手合抱树干,气沉丹田,以“肛常提”养生自疗。于是,他在钟山书院内的大松树旁又增设一轩,志曰“惜抱轩”,自号惜抱先生。清代散文家、桐城派散文创始人方苞,曾以“气之温和者寿,质之慈良者寿,量之宽宏者寿,言之简默者寿”论中医养生,此种养生观念传承至今,凝练为中医养生文化的精髓。建国初,境内中医诊所兼中药铺63家,中西医医院24家,职业中医170余人,其中,金咏甫、孙筱川、马兆祥、余世光等名医闻名遐迩。

三、桐城中药资源丰富

桐城位于长江之滨、大别山麓,山走皖中,川奔江淮,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。桐城境内有近151科1100多种药用植物,主要分布于山区和丘陵地区,少数药用植物分布在平原地区。由于桐城地处大别山断裂带,山体坡度较大,海拔高度差近一千米,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,中药种类丰富多样。药用植物主要有桔梗、柴胡、薏苡、元胡等,更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秋石产于桐城。部分中药如瓜蒌、石斛、灵芝、山茱萸等药材在桐城引种栽培。珍惜的野生药用植物有苍术、拳参、白及、苦参等,分布较广泛的药用植物有白蔹、白茅、薄荷、断血流、杜仲、葛根、合欢、虎杖、金荞麦、桔梗、络石、千里光、石菖蒲等。2014年我院加强了与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合作,成立了桐城市中药资源普查队,对我市中草药分布、种植情况进行普查,全面了解我市野生药材及栽培药材的种类、分布、蕴藏量、资源变化趋势等,并采集保存中药材资源标本,摸清了桐城市域中药材资源的基本情况,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,共普查了近600余种中药材,并发现中药材新品种--疏花绞股蓝。同时,我院还献力当地中药材种植产业的扩容升级。近3年来,我院指导和带动当地药农建成元胡、桔梗等药材种植基地11个共计1700亩。

 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